前三季度,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做好“三农”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,努力克服疫情影响,积极组织农业生产,协调农资供应,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平稳增长,主要畜禽产量增幅明显,全市农业经济保持稳步增长。
一、农业经济总体情况
前三季度,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9.9亿元,可比增长2.9%,比上年同期提高0.1个百分点,比上半年提高0.4个百分点,增速与全省持平。
分行业看,种植业产值完成126.2亿元,增长2.6%,比上年同期降低1.1个百分点,比上半年提高0.2个百分点;畜牧业产值完成195.3亿元,增长3.3%,比上年同期提高1.3个百分点,比上半年提高0.7个百分点;林业产值完成8.0亿元,增长1.0%,比上年同期降低1.2个百分点,比上半年提高0.4个百分点;渔业产值完成23.0亿元,增长1.8%,比上年同期降低1.7个百分点,比上半年降低1.6个百分点。
分地区看,辽中区、新民市可比价总产值分别为108.9亿元、104.6亿元,占据前两位,远高于其他地区,是我市农业生产主要区域;从可比价增速情况看,前三位为辽中区、新民市和法库县,增速分别为8.1%、8.1%和7.9%,后三位为沈北新区、于洪区和浑南区,增速分别为-28.4%、-17.6%和-3.6%,近郊区域农业生产呈逐步下降趋势。
二、农业生产情况
(一) 农业生产情况。前三季度,我市蔬菜播种面积78.6万亩,同比下降0.2%,产量240.3万吨,同比增长0.9%。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36.8万亩,同比增长2.0%,产量153.4万吨,同比增长0.9%。主要设施品种为番茄、黄瓜、芸豆、茄子、辣椒、叶菜等,目前,设施蔬菜秋冬茬已定植,部分芸豆、豇豆、小菜等已陆续采收。
今年以来,我市经济作物整体长势良好,预计全年蔬菜产量379.5万吨,同比增长1.6%,瓜果产量99.2万吨,同比增长3.9%。
目前,我市主要粮食作物玉米、水稻已处于成熟收割期,总体看仍属于丰收年,但受前期气候影响,预计全年粮食产量较去年有所下降。
(二)畜禽生产总体向好、生猪养殖增长较快。前三季度,我市生猪、肉牛生产出现强势增长,据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,前三季度,全市生猪出栏同比增长14.9%;肉牛出栏增长12.8%;羊出栏下降10.9%;家禽出栏与上年持平。目前,我市生猪生产可基本满足市民正常需求,因今年我市生猪还处于恢复期,全年生猪产能较正常年份还偏低。前三季度,肉、蛋、奶产量分别达到51.9万吨、14.5万吨和33.9万吨,同比增速分别为7.7%、-4.5%和-7.8%。
(三) 渔业生产情况。目前已到鱼类生长旺季,气候条件有利鱼类生长,鱼类长势较好。前三季度水产品产量17.8万吨,与上年基本持平,预计年底水产品产量将有所增长。
三、农业发展需要关注的问题
目前,我市农业基本克服了疫情带来的影响,农业经济保持平稳的发展态势,但仍有几个方面需重点关注:
一是农作物结构优化仍需加强。种植业目前一般性产品多,而优质农产品相对较少,全市种植业生产玉米种植面积在总播种面积中占比57%以上,叶菜和白菜类种植面积在总播种面积中占比4.4%左右,而高附加值作物杂粮、甘蓝类蔬菜等合计占比不足总播种面积1%。
二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待提高。随着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,规模经营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,目前我市农业生产仍以农户为主,规模户和涉农企业占比不高。
三是农产品销售渠道较为单一。目前,以农产品批发市场、集贸市场为主导的营销体系虽然在农产品营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但并不能有效解决产销环节中存在农产品“滞销、卖难、买贵”的矛盾。新兴的网络零售交易、直播带货等销售方式在兴乡富民过程中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,但我市这一销售模式较先进地区尚有较大差距。
四、促进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
(一)持续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。围绕转型升级,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,调优产业结构,促进农业增效。加快“一乡一业”“一村一品”形成,将分散种植改为连片种植,形成规模种植,实现农超对接、订单生产,提高农民收入。继续鼓励扶持设施农业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,重点加快区域性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,有序扩大土地流转,进而带动农业整体生产效益提升。
(二)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。一是发挥小型水利设施灌溉作用,通过修复,新建小型水利工程,充分发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抗旱、排涝、灌溉的综合效益。二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,持续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,同时抓好秸秆综合利用,杜绝秸秆焚烧,降低环境污染,大力推广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、提高土壤肥力和蓄水保墒能力。
(三)强化畜牧业规模化生态发展。以龙头企业为中心有效整合资源,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,优化产业结构布局,在继续做好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同时,多举措促进畜牧业生产稳定。
(四)拓宽市场渠道树立品牌意识。加大农产品品牌宣传推广力度,提升区域农产品品牌社会影响力。加大政府财政、税收等政策对农村电商的支持力度,鼓励本地企业开展网上销售业务,积极打造沈阳品牌,延长产业链条,增加产品附加值,提高本地农产品销售份额,切实提高农民实际收入。
(撰稿人:董卫鑫 核稿人:邢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