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沈阳市统计局官方网站! 无障碍辅助浏览工具条
2021-8-11 星期三   14:13:52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简体版 繁体版
    您的位置:首页 > 数据发布 > 市情分析
    2022年上半年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分析
    时间:2022年08月11日来源:沈阳市统计局

    今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,全市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减少,但发展态势总体平稳向好,企业数量保持较快增长。

    一、文化产业总体运行情况

    (一)营业收入下降,单位数量增加

    2022年上半年,全市规上文化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32.4亿元,比上年同期减少14.0亿元,同比下降9.6%。其中,文化制造业营业收入15.7亿元,同比下降24.3%;文化批发和零售业57.3亿元,同比增长4.6%;文化服务业59.3亿元,同比下降16.2%。上半年,全市规上文化产业企业数量比上年末增加41家(见表1)。

    表1 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2022年上半年规上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及单位数情况

    指标名称

    营业收入

    (亿元)

    同比增长(%)

    单位数(个)

    2022年上半年

    2022年一季度

    2021年全年

    总 计

    132.4

    -9.6

    373

    367

    332

    按行业分组






      文化制造业

    15.7

    -24.3

    42

    41

    39

      文化批发和零售业

    57.3

    4.6

    96

    93

    82

      文化服务业

    59.3

    -16.2

    235

    233

    211

    与全国、全省对比,我市营业收入增速低于全国、全省平均水平。上半年,全国文化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6052亿元,同比增长0.3%;全省文化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28.9亿元,同比下降6.8%

    (二)文化批零业与文化服务业营收差距不断缩小,结构占比更加均衡

    从营业收入看,上半年全市文化服务业营业收入占全市比重最大,达到44.8%;其次是文化批发和零售业为43.3%;文化制造业占比最小,为11.9%。文化批零业与文化服务业营收占比相差1.5个百分点,分别比上年同期和2020年同期差距缩小8.3个和7.0个百分点。

    从单位数看,上半年全市文化服务业单位数占全市比重最高,达到63.0%;其次是文化批发和零售业为25.7%;文化制造业占比最小,为11.3%。

    从从业人员看,上半年全市文化服务业从业人员人数占全市比重最大,达到73.6%;其次是文化批发和零售业为15.1%;文化制造业占比最小,为11.3%(见表2)

    表2 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2022年上半年全市规上文化产业分产业主要指标占比情况


    单位数

    (个)

    占全市比重(%)

    从业人员(人)

    占全市比重(%)

    营业收入(亿元)

    占全市比重(%)

    总 计

    373

    -

    33050

    -

    132.4

    -

    文化制造业

    42

    11.3

    3733

    11.3

    15.7

    11.9

    文化批发和零售业

    96

    25.7

    4978

    15.1

    57.3

    43.3

    文化服务业

    235

    63.0

    24339

    73.6

    59.3

    44.8

    (三)文化相关领域发展态势好于全市平均水平

    分领域看,上半年全市文化核心领域实现营业收入92.8亿元,同比下降10.2%,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.6个百分点,占全市比重为70.1%文化核心领域中占全市比重较大的行业下降明显,其中内容创作生产和创意设计服务行业营业收入分别占全市的10.1%19.6%,分别下降29.6%21.8%,同时占比重最大的文化传播渠道行业营收仅增长4.2%

    全市文化相关领域实现营收收入39.6亿元,同比下降8.1%,降幅小于全市1.5个百分点,包含的三个行业中有一个行业增长,两个下降(见表3)。

    表3 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2022年上半年规上文化产业分领域主要指标情况


    单位数

    (个)

    营业收入

    (亿元)

    同比增长

    (%)

    占全市营业

    收入比重

    (%)

    总 计

    373

    132.4

    -9.6

    -

    文化核心领域

    253

    92.8

    -10.2

    70.1

     #新闻信息服务

    26

    10.1

    13.5

    7.6

     内容创作生产

    60

    13.4

    -29.6

    10.1

     创意设计服务

    83

    25.9

    -21.8

    19.6

     文化传播渠道

    70

    42.3

    4.2

    31.9

     文化投资运营

    2

    0.1

    28.5

    0.1

     文化娱乐休闲服务

    12

    1.1

    -36.3

    0.8

    文化相关领域

    120

    39.6

    -8.1

    29.9

     #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

    66

    13.7

    -11.6

    10.3

     文化装备生产

    11

    3.0

    4.9

    2.3

     文化消费终端生产

    43

    22.9

    -7.4

    17.3

    (四)文化新业态发展形势趋好,增速高于全市

    在文化新业态较为明显的16个互联网文化行业小类中,我市涉及8个行业小类,比上年全年增加1个。6月末合计拥有企业33家,比上年末增加7家;实现营业收入10.8亿元,同比增长10.5%,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.1个百分点,高于全国平均水平(2.9%)7.6个百分点,占全市营业收入的比重为8.2%,比上年同期提高2.4个百分点(见表4)。

    表4 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2022年上半年16个互联网文化行业主要指标情况


    单位数

    (个)

    营业收入

    (万元)

    同比增长

    (%)

    占全市营业

    收入比重

    (%)

       合 计

    33

    108229.8

    10.5

    8.2

    广播电视集成播控

    1

    1053.2

    -22.6

    0.1

    互联网搜索服务

    1

    6799.8

    39.3

    0.5

    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

    12

    61953.8

    25.3

    4.7

    数字出版

    -

    -

    -

    -

    其他文化艺术业

    8

    4758.1

    -40.9

    0.4

    动漫、游戏数字内容服务

    -

    -

    -

    -

    互联网游戏服务

    -

    -

    -

    -

    应用软件开发

    2

    2268.4

    -74.3

    0.2

    其他电信服务

    1

    918.2

    -38.4

    0.1

    其他数字内容服务

    -

    -

    -

    -

    互联网广告服务

    7

    28226.3

    30.3

    2.1

    互联网生活服务平台

    1

    2252.0

    1.1

    0.2

    知识产权服务

    -

    -

    -

    -

    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

    -

    -

    -

    -

    可穿戴智能设备制造

    -

    -

    -

    -

    其他智能消费设备制造

    -

    -

    -

    -

    (五)和平、沈河保持主导地位,于洪发展较快

    上半年,和平、沈河两区营业收入合计为88.1亿元,占全市总量的三分之二;两区共有文化产业企业198家,占全市的53.1%。大东、皇姑、铁西、浑南和沈北新区等5个地区营业收入合计为40.9亿元,占全市的30.9%;共有文化产业企业158家,占全市的42.4%。其他5个地区营业收入合计仅为3.3亿元,占全市总量的2.5%;共有文化产业企业17家,占全市的4.6%。于洪区发展势头相对较好,营业收入增长235.4%,居全市之首(见表5)。

    表5         2022年上半年全市各地区规上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及单位数情况


    营业收入

    (万元)

    同比增长(%)

    单位数(个)

    2022年上半年

    2022年一季度

    2021年年末

    总 计

    1323602.1

    -9.6

    373

    367

    332

    和平区

    500348.2

    -16.6

    112

    112

    103

    沈河区

    380914.9

    -0.3

    86

    83

    83

    大东区

    104578.8

    -2.0

    37

    37

    34

    皇姑区

    32928.7

    -7.2

    18

    17

    15

    铁西区

    116487.1

    -15.6

    37

    35

    27

    苏家屯区

    9484.6

    -9.7

    4

    4

    4

    浑南区

    52545.8

    -21.4

    38

    38

    29

    沈北新区

    102367.9

    -6.5

    28

    28

    26

    于洪区

    13572.2

    235.4

    6

    6

    4

    辽中区

    595.4

    114.0

    1

    1

    1

    康平县

    -

    -

    -

    -

    -

    法库县

    2038.8

    9.6

    1

    1

    1

    新民市

    7739.7

    -8.3

    5

    5

    5

    (六)从重点企业看,行业前10位企业保持较好态势,个别企业负向拉动作用大

    上半年,从营业收入看,全市重点文化产业企业保持较快增长。在前10位企业中,有8家企业增长,2家企业下降。在增长企业中,有两家企业上半年营收分别增长9.5倍和2.1倍;在下降企业中,有一家企业降幅达到78.3%,该企业与上年同期相比营业收入减少10.4亿元,向下拉动全市营收增速7.1个百分点,是全市上半年营收下降的主要原因。

    二、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

    (一)区域发展不均衡态势明显

    全市文化产业集中于2个传统的文化强区,即和平区和沈河区,部分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。2020年以来,在13个区县(市)中,康平县尚未实现企业数零的突破。从营收看,相对落后的5个区营业收入合计仅为3.3亿元,占全市总量的2.5%,其中4个区均低于1亿元,最少的只有595.4万元;从单位数量看,5个区共有文化产业企业17家,只占全市总企业数的4.6%。

    (二)企业平均规模较小,抵御风险能力较弱

    从企业户均营业收入情况看,全市文化产业企业户均营业收入为3548.5万元,与全国户均8242.9万元的规模相比差距较大。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新冠疫情复杂多变等不利因素共同影响下,企业抵御风险能力表现得较弱。上半年全市文化企业数量比上年末增加41家,但与此同时,上半年还有17家企业无营业收入。

    (三)发展新动力有待培育壮大

    文化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相对不足。从全国规上文化产业看,“互联网+文化”领域发展态势较好,文化新业态较为明显的16个互联网文化行业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9990亿元,同比增长2.9%,占比为35.7%。在16个互联网文化行业中,沈阳仅有8个行业,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0.8亿元,占全市比重为8.2%,对全市文化产业的支撑力明显不足。总体上看,触网企业数量少规模小,半数行业处于空白,仍是当前我市互联网文化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
    三、对策建议

    一是做好发展定位,构建政策支持体系。加强顶层设计,做好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。研究税收、资金等方面的政策扶持,实现优势政策向优势行业集中、优势力量向优势地区布局、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聚焦。引导文化产业建立完整产业链,完善和提高产业链条的核心环节,提高整个文化产业的整合度

    二是以文化城,提升文化品质。挖掘城市文化资源,搭建文化载体,为城市赋能。确立、培育文化品牌,增强城市文化底蕴,提升城市文化内涵。提高社会文化自觉,繁荣文化消费市场。加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公共文化标志性设施建设。探索具有时代特征、沈阳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和沈阳文化IP

        三是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战略。依托数字沈阳和数字经济建设,把握城市数字化转型机遇,充分运用网络培育和塑造数字文化品牌,实现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。完善与数字文化产业相应的政策、环境、结构、人才等政策措施,提升文化产品供给质量。

      (撰稿人:李岩  审核人:潘杰 )